2017年9月18日 星期一

讀《琅琊榜》,劇情以外的尋思

琅琊榜

向來不是喜歡跟風的人,總下意識想避開眾人蜂擁之處。因此當多人讚嘆《琅琊榜》時,從未動念去瞭解劇情。月子期間,日常繁忙忽倏放下,愁困斗室。偶然間打開電視,「琅琊榜」的一小段劇情牽引出好奇心,於是以無線網路召喚故事梗概,又在YouTube上一集集細看。所謂「扣人心弦」。月子結束,劇情仍在餵奶、逗小孩,與尿布的空檔牽引著心情。

電視劇終了,有些情緒、感受仍徘徊不去。忙碌之際,一個片段、一句台詞、幾張表情,依然時不時腦海中浮現。找了不相關的日劇,企圖轉移注意力,終究不敵琅琊榜的吸力,又去借了原版小說。

獨自揣想著劇情吸引人之處:是虐心的友情羈絆?是主角的智計?是緊湊的劇情?抑或是心疼於書中角色所面臨的殘酷境遇?


始終未能真正理解書中所論「陰詭權謀」。

故事末了,梅長蘇說:「蘇哲⋯⋯身為陰詭之士,行陰詭之術,雖是奪權利器,卻終非正途⋯⋯」
然而回到故事開頭,他對靖王說:「要對付譽王和太子這樣的人,光靠一腔熱血是不行的。有時候,我們必須要狠,要黑,要辣,稍有鬆懈,就會萬勢不復。」

靖王初識梅長蘇,也認定梅長蘇是「陰險毒辣」之人。

琅琊閣所謂「麒麟才子」給人的印象竟是「陰險毒辣」?

小說中,霓凰郡主告知梅長蘇「太子殿下重金上瑯琊閣,求薦天下治世良才。你不幸被推薦了。」
琅琊閣所推薦的治世良才,若真是以陰險毒辣取勝,也未免太驚悚。

論到陰險毒辣,自然要先看十二、三年前的赤焰案。由於滑族被滅而欲報仇的璿璣公主所設計陰險至極的計謀不但害死了一代賢王、一代名帥,連大梁最強勝的軍隊七萬條性命也可說全數盡滅。論到毒辣,恐再難有出其右者。

毒辣計謀排行第二者,當論到夏江為打壓靖王,特特擄獲衛崢要引靖王出手相救之事件。
夏江不愧是當年赤焰冤案的主要執行者,為能達到目的,甚至不惜在懸鏡司地牢埋下火雷,會炸死什麼人都無所謂。

排行第三的毒辣計謀,大約是譽王為加重私炮坊打擊太子的籌碼,不惜引爆私砲坊,害死了六十九條無辜的人命。

這些陰謀詭計,基本皆視人命如草芥。其態度基本上,死一個或者死七萬個,在他們眼中並無差異。

相較之下,梅長蘇所使的計謀,大抵上就是揭開真相。一個個試圖隱藏,以為能夠瞞天過海的違法情事,藉著他的籌謀算計,得到應有的報應懲罰。惟一捏造的事實,不過是由於對方出了狠招,惟有因應以狠招—讓夏江和譽王以打壓靖王為標的所射出的冷箭,不偏不倚地射回夏江及譽王身上。

故事末了,梅長蘇要說服蕭景琰自己不適合留在他身邊時,提到「⋯⋯像蘇哲這樣的人,絕不能成為你所看重的寵臣,這會讓天下誤解新君依然是喜愛制衡權術之人,違背你我的初衷。」

何謂「制衡」?
《公共政策辭典》(五南圖書出版)中,「制衡原理乃是民主國家設計政府體制時所根據的一種原理。以美國情況為例,在三權分立的原則下,政府權力分別由行政、立法、司法三個部門掌管,彼此互相獨立、互相牽制,因而達成權力的平衡狀態。此種原理的應用主要在預防任何一個部門的權力過大,或甚至變成獨裁的部門。」

我首先無法理解「陰詭」與「制衡權術」間的關聯,再來無法理解所謂「制衡」究竟有何不對。(也或者從小就被「民主政治是最好的治國之道」觀念洗腦,因此與作者的領會有出入?)

但以《琅琊榜》故事內容來看,梁帝所採的「制衡權術」是恐怕任何一個皇子權力大到足以威脅他的帝位。也許「制衡」本身沒有不對,然而因著太子及譽王都恨不得所有權力攥在自己手中,造成了朝中內鬥、國力內耗。說到底,問題終歸是出在「人」身上。

另一件值得探討的,是故事中的大梁朝局。

一樣先提到當年的赤焰案,詭計設計者雖說是滑族的璇璣公主,執行者卻是大梁的懸鏡司首尊夏江及寧國候謝玉。此計謀的結果,讓大梁最強悍的赤焰軍全軍覆沒,賢德兼備的皇長子被處決。始作俑者的璿璣公主是為自己的國家報仇,另外二人則顯然絲毫不將國家的安危興亡放在心上。(或者自信認為憑藉自己能力足以捍衛國家安全?)故事走到後面,藉衛崢之口,我們得知當時赤焰被自己人滅掉以前,剛擊敗了多達二十萬的大渝皇屬主力大軍。當然這個軍功後來被趁人之危屠殺了赤焰軍的謝玉給冒領。然而明瞭了大梁所面對的國際局勢,便不由得感嘆:到林殊從梅嶺地獄爬出,以梅長蘇的身份回到金陵以前,大梁尚未被滅國還真是走了狗屎運。

再回想梅長蘇初回金陵時,朝廷中最有希望獲得帝位的兩個人—太子和譽王。
電視劇中,發生飢荒時,沈追告訴靖王:「以前一有賑災事宜,陛下指派的主事之人,不是譽王就是太子,他們把這個差事掙到手之後,就當成一塊肥肉大家切成塊來分。⋯⋯這批賑災銀兩,十分中能有三分落入災民手中,就已經算不錯了。」

在上位者眼中只有巍巍皇權,全然不在乎百姓死活,為官者眼中僅有一己私利,也未將國家安危放在心上。

朝中文不思政,武不思戰,都在揣摸上意、固守權位,虧得大梁還算國力雄厚,制度健全,勉強才撐住這個虛架子,如果下一朝還是這樣,只怕國力會繼續頹危,再不力圖振作,將來何以震攝虎狼四鄰,何以保土安民?

其中藉蕭景睿之口所提梅長蘇之語「立君立德,所謂君明臣直,方為社稷之幸。待民以仁,待臣以禮,非威德無以致遠,非慈厚無以懷人。時時猜忌、刻薄寡恩的君上,有幾個成得了流芳百世的名君賢君?

以及蔡荃所說「天子之責,在於撫育萬民,天子之威,在於仁德懿範。並無反跡卻要疑人有反心,天子的胸襟如此,為臣者何來霽月光風?

在《琅琊榜》中,問題根源出在「時時猜忌、刻薄寡恩的君上」,使滿朝只餘唯唯喏喏。

我曾遇見過下屬多一點求知欲,多問幾句就暴跳,覺得自己被挑戰的上司。故事中的梁帝,最無法容許的,是其君威被挑戰。然而,正如靜貴妃所說,天子也總有做不到的事,「影響不了天下人良心的定論,改變不了後世的評說」

大至國家,小至公司,或者單一部門,當領導者將下面的人所提相左的意見皆領會成「頂撞」或「挑戰自己的威權」,或者真能建立某種威嚴,或者從此以後只聽得見唯唯喏喏。然而此種方式所建立的威權,同樣「影響不了天下人良心的定論,也改變不了後世的評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