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30日 星期五

開啟更寬廣的視野──我讀《唐鳳的破框思考力 : 關於工作、學習與行動的方法》

唐鳳的破框思考力

曾經基於個人的好奇,估苟過唐鳳,因而聽了幾場他的演講、訪談。人的言談,總能不經意洩露心裡的隱情。聽著他所說的每段話,我則不由得發自內心讚嘆:「好了不起的一個人!」

那個「好了不起」的讚嘆,並非由於他是個天才,也非導因於他的聰明。而是,儘管那麼聰明,聰明到被譽為天才,他仍能涵容思維想法相異者。傳說天才大抵是孤獨的,我們卻不會聽見他義憤填膺地去抱怨他人不懂,而是看見他以一種「人不懂,那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沒有講到讓人能懂」的姿態去一一闡明所有當讓人理解之事。即便說明了,更未曾以「我都講了,你怎麼還不懂」的憤慨去批判他人。那個談吐間流露出的有容乃大,絕非政治人物為了裝作大度而刻意強調的願廣納意見,而是在與人的對答中,自然而不造作的,幾乎可用「海納百川」來形容的氣度。

如何舉實例說明他的氣量呢?本人才疏學淺又鮮少認真追蹤時事,僅能舉前陣子的簡訊實聯制為例:他並非僅研發出一個「利用QR code解決一切」的方案,而是同時考量沒有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少數族群,提供了簡訊輸入號碼傳送的方案。

覺得沒什麼嗎?我就遇過好幾次堅持招待賓客的飲料只準備咖啡,絲毫不在乎世上存在「不喝咖啡」之族群的同事阿。我想,在「顧及少數族群」這個行為的背後,所需要的細心、貼心與包容(包容那『與我不同』的人也有喝飲料的需求),多數人仍是欠缺的。

這回,有幸能在書籍出版當日,翻開《唐鳳的破框思考力》,雀躍不已,翻閱以後,更看見一個寬廣的世界。彷彿原本自己正閉門造車,有人告訴我:「你不只可以將門、窗打開,也可以將牆壁整個拆掉喔!」那樣的廣天闊地。(若是這樣的形容被誤會為侵門踏戶的話,我很抱歉。我想表達的,主要是狹小空間與廣大穹蒼的視野差異。)

書中分為「我這樣思考」、「我這樣工作」、「我這樣學習」、「我這樣看未來」等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給我新的開啟。

比如第一大部分提及「我們所面對的世界不斷有新的情況誕生,這些新的情況是傳統知識體系裡所沒有,或是無法因應處理的……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像是一塊拼圖。……用知識論來說,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主觀經驗才是珍貴且無法替代的,而不是要大家去背誦相同的東西。」便讓我們認識:比起在意標準答案,更有價值的或許是:能否與眾人一同,藉著貢獻所學,擺上自己的一塊拼圖。

其中一個章節「比世界更大的世界:閱讀開啟深度思考」裡頭,分享了唐鳳愛讀的科幻小說,還有許多動人的推薦,我的待讀書單隨即增加了好長一列。

我喜歡第二大部分中所提「面對需要學習的新事物,解除焦慮的方式,……就是跟它好好相處一段時間。……新事物並不一定難以理解,而是你有沒有給自己一段時間跟它相處,去好好理解,其實只要給自己一段時間跟它好好相處,學任何東西都是很容易的。」有時在臉書上看到一些父母(多半是母親)在抱怨「為何孩子(在學校)要學XXXX?」XXXX多是我們自己身為上一代,從前在學校未曾接觸過的東西。猜測或許孩子在家讀書時有疑問,向父母提問時,父母無法回答,因而生發怨言。同情這些父母的同時,也不免會想:「若父母面對未曾學習、理解過的東西,是抱怨『為何孩子要學這個?』,是否可能傷害孩子的學習胃口?」尤其那些要學習的新東西,並非真正沒有學習的價值。若是身為父母的我們,也試著去與那些新的知識好好相處,一起學習,便是建立美好的學習榜樣了。

書中也分享了唐鳳面對酸民留言的處理態度,無論是為自己情緒調整的精神按摩法,還是面對那些留言時,僅回應建設性的話語,都設立了美好的榜樣。如今網路上不負責任的話語多到滿溢,我們自己因那些話語,情緒受波動、不知如何回應嗎?唐鳳不僅提供極佳的示範,書中也提醒「『比暴力更可怕的是冷漠』,當集體對於不理性及煽動性的言論都採取冷漠以待的隔岸觀火態度……」那我們自以為聰明的「視若無睹」其實或許是更可怕的暴力。而酸民所以成為酸民,說不定就是曾被大量暴力對待的結果。或許,更應學習的,是如何提出具建設性的留言。

在第三大部分的第一個章節,有個衝擊性的標題「學習讓自己成為『無用之人』」。所指的是「不要過早用特定的用途來定義自己,不要『物化』學習者。」說到:現在的年輕學子在學習上受挫,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學習上太強調『有用』。人對物的要求,就是有用。若我們也將人物化,將人侷限在某一功能裡,當這個功能被科技工具取代,人就會生發挫敗感。因為從前那些為了『有用』而學的,是外面強加的,不是由內產生學習的興趣。因此,比起學習「有用」的東西,更重要的,是學習「發自內心感興趣」的東西。對學生而言,重要的是「擁有對學習的興趣」。

面對現今快速發展的人工智慧,唐鳳提醒「我們的社會不應該為了配合AI,放棄人類一直以來重視的價值,例如人性尊嚴、人權等。」在書中第四大部分中,也提醒「別被數位轉型綁架了。數位轉型要轉的是工作的流程與工作模式,不是在本來的實體工作流程裡,一味地推行無紙化或是電子化。」

印象最深刻的,唐鳳對許多事物的態度都是開放性的,比如保持源源不絕的好奇心、鼓勵保留20%的時間去連結正職以外的外部社群,甚至開放自己的作品成為創作的素材,藉由共創,來成就共好。

我想,這樣一本書的出版,其價值絕非是要我們「將唐鳳當作一個圭臬,照著他如何思考、如何行為去思考去行動」,而是提供我們「有人這樣思考、這樣學習」的啟發,給我們看見關於行走於世間,更寬廣的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