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1日 星期日

鍛鍊邏輯思維,擁有造就更高維度之可能──我讀《你要當刺蝟,還是狐狸?:羅輯思維【認知篇】》

《你要當刺蝟,還是狐狸?:羅輯思維【認知篇】》

初見《羅輯思維》書名時一愣,心想我所認識的是「邏輯思維」,那個「邏」與「羅」原來通用嗎?然而估苟,並沒有找到證實兩者通用的資料。後來發覺作者姓羅,推測或許「羅輯思維」強調的不是「邏輯」而是作者分享他的思維與思考模式。(然後發覺簡體中文的『罗輯』與『罗』姓乃同一字。所以是將簡體中文轉換成繁體時沒轉好?如同內文出現的「心『髒』」用語一樣?)

何謂邏輯?
網路上有人提到「邏輯,是一種脈絡。只有合理與否,沒有絕對、更沒有唯一。」
維基百科上說「邏輯又稱理則、論理、推理、推論,是有效(或正確)推論的研究。更廣泛地說,邏輯是對論證的分析和評估。」

作者於書中,首先鼓勵大家要「保持頭腦的開放性」,不劃地自限,僅涉取自身領域內的知識,可以多方涉獵。作者提及的理由是「確定性的知識越來越少」,有些今日我們習得的知識,明天可能就被其他驗證推翻。既然如此,藉由廣泛接觸採討,這些知識性的說法一變再變之時,方不致驚慌失措。而在涉取各樣新知時,也要留意「秉持科學精神之餘,仍要接受隨機性」。如同統計學的常態分佈,即使95%到99%的人都落在普遍性的範圍,還是有1%到5%會落在區間以外。

探索「領域外」知識會遇見的問題,常是:在閱讀從前全然不熟悉之專業的文字時,問題還不在於理解該篇文字,而在於試圖摸索眼前的學問之時,數不清的,背後還有更多「故事」的專業術語,會構成極難通過的緩速條,令讀者輕易墜入五里霧中。因此作者鼓勵:可以作「知識的遊牧民族」,逐知識而居,先求意會表層,有個大約的看法,未來如有需要,便可利用現時愈來愈方便的搜尋引擎,深入探究。畢竟面對搜尋框時,若缺乏普遍性見解,則可能連關鍵字都無從下起,更遑論窮究。

《福爾摩斯探案全集》裡,華生曾於《血字的研究》中,分析福爾摩斯的知識體系:比如文學、哲學、天文等方面的知識為零;地質學知識有限,卻能一眼分辨土質。化學知識精深,解剖學知識準確但無系統。
福爾摩斯在推理的過程中所需的知識,非一門專精,而是各面多方,依他判斷「對推理有用」的範圍廣泛涉獵。此本《羅輯思維》的作者也鼓勵「盡可能大量且碎片化地掌握一些知識的皮毛」,畢竟一些「破案的線索」便是那些碎片化的知識。

有了知識,我們還要面對現實生活。生命中,我們常會面對無數的選擇題。作者題醒:難以抉擇時,試著將眼光放大吧。若作決策時,看到了個人偏好以外的公眾利益,有了大格局,更有可能作出最合適的判斷。除了抉擇,生命中的另一個難題是:我們總會遇見超越我們能力範圍的事,即使再怎麼努力,總會遇見挫敗。於是作者引用古希臘斯多葛學派的思想,建議我們--古聖先賢的思想不是僅供考試用,將它應用在自身吧,你會因此遇見更寬廣的天空,獲得寶貴的精神資源。

然而,探勘各類學識以後,作者也提醒:有些人便是因著「略知一二」,執迷於稍有耳聞卻似是而非的訊息,而做出極其愚蠢之事。作者解讀「如果我在自己的非專業領域有了具知識基礎的自信,便可能正站在愚昧的懸崖邊緣」,我想,無論是否專業領域,永遠需要以虛懷若谷的姿態去聆聽各類聲音,或者有助於拯救自己免於愚蠢。

呼應一開頭鼓勵的「廣泛接觸各類學問」,作者又舉出兩個例子。其中一個是「邊緣突破」--有些東西,今日似乎邊緣,未來卻可能成為最核心的技術。另一個則是提醒:有些新的技術,今日看來缺乏力度,卻也為我們對世界的觀察增添了維度,未來更開啟一個廣博無垠的象度。提醒我們:別小看任何一個如今看來微小不起眼的資訊。

作者於「意義煉金術」的篇章中提及「我們這代人,有一個很普遍的症狀--害怕意義,從心底排斥意義」。這令我感到驚奇。我總以為:現代人過分功利,只有具意義的事才願做,缺乏意義的事便拒絕。
繼續讀下去,作者論及他們害怕意義的根源在於「意義的濃度太高、意義超載」。似乎逐漸理解:他們的反感,當源自所接收的「意義」過分虛空。作者舉例他們領受的意義包括「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即使腦袋的理性不見得清楚,人深處對真實,對實際有一種渴求。那是聖經傳道書所說「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遠安置在世人心裏。」(三章11節)人裡頭有個「對永遠之事的渴望」,會渴求足以存到永遠的「真實」,當收獲的「意義」僅剩口號,人對永遠之事的渴望得不到滿足,自然會企求以不同的方式去尋求實際。如同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嬉皮文化的崛起,便是根源於上一代丟失了美國立國時,信仰中的實際--獨一真神,僅餘下虛空的儀式、空洞的宗教外殼。在得不著滿足又不知所措下,惟有藉著反抗,希冀尋得一點「真實」。(儘管嬉皮運動本身也由於缺乏足以質實的內涵,終究流於虛無。)

隨年日經過,或許發現「意義」能增添美好,作者轉念承認「意義」確有必要。然僅視為「意義煉金術」,認為不過如同「煉金」,是「妄想將無價值物事轉為貴重」的手段。似乎肯定「意義」,其實僅肯定人因著「意義」努力所獲成果,骨子裡仍將其當作自欺欺人的「煉金術」,當作用以屏蔽世界複雜性,鼓舞人前行的動力。甚至將「意義」與「迷信」列為同一範疇,認為不過助人堅持的幻覺,只要能成功,幻覺呈現何種樣貌都不要緊。前面談及自己這代人對「意義」的否定,後面對「意義」似乎加以肯定,卻仍透出內裡的反感,顯未尋得足以令他滿足的生命意義。

思維篇說明了立體思維的重要,並提醒建立「黑盒子思維」,懂得檢討與反思。藉電腦運算之原則,提示人們應建立原則的次序與階層。陳明深奧道理時,可為專門學問創建概念、建立形象。面對棘手問題時,建立「內心董事會」以多角度考量,裨益找出恰切方案。

書中兩次提及「刺蝟」與「狐狸」。「認知」篇中,刺蝟是單一專業專精者;狐狸知道很多事,但全都一知半解。「思維」篇中,刺蝟是理想主義者,知道一件大事,以單一原則應對所有問題;狐狸是現實主義者,走一步看一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作者鼓勵作狐狸,尊重刺蝟。我則以為:每人皆可同時是刺蝟與狐狸,對自己專精之學問深入挖掘,亦多方吸收各家知識,並給予其他領域之專門者充分尊重。

關於「故事思維」的論述,作者認為許多遊戲規則乃強者制定,係基於懼怕弱者反擊,因為弱者若追隨強者的規則,就永遠是弱者,永遠只能是弱者。我看來卻是為「走後門、耍小奸」找藉口。作者所舉弱者利用特殊手段取得勝利之案例,看似成功,實則短暫虛幻。眼光足夠長遠便會發現,那些行為帶進的是觀者的鄙夷、他者的提防心,與捫心自問時的心虛(倘其良心尚未失能)。作者於其他段落提醒開拓格局、切勿短視,此處卻自打嘴巴,許是長久濡染於手段卑劣之極權國家,良知已然扭曲?

實戰篇論及:不僅會學習、會思考,也要「會工作」,要能與人合作,也要靈活。其中有一值得鍛鍊的心智模式:談論事實,就事論事,解決具體問題。如何鍛鍊此一有價值的思維模式?所謂「舒適圈」非僅指舒適的環境,而是習慣解決問題的方法。惟有跳出習慣的思維模式,才是脫離舒適圈,藉此鍛鍊有邏輯的思維,擁有造就更高維度之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