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有雷 |
好悲傷的故事。
是我在看完這本書之後的感想。
雖然前一陣子因著電影上映的關係,在網路上偶爾得知了故事的大綱梗概,甚至結局,但閱讀吉田修一並不光為了其情節及結局,而在其文學性。
土木工人清水祐一天性木訥不擅言詞,因著內向寡言,女孩子與其來往會覺得無趣,心事總是埋藏在心裡,等待讓他願意敞開心扉的人出現。有一天,他終於遇見了,同樣有著內向性格的馬込光代,光代輕易地接受並包容祐一的一切,包括沉默與寡言。
理論上,這兩個人應該可以幸福地一起過日子,當然如果只是這種「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的平淡結局,也不會是出自吉田修一的手。
彷彿我在痛苦之時會懷疑上天惡整似的,祐一偏偏遇上了這樣的「惡整」,在遇見光代之前,先遇見了膚淺虛榮的佳乃。
佳乃的死亡,其實可以說是自找的,也是她「自我感覺良好」的驕傲把自己逼上了絕路。
先是光憑著外貌與家室,喜歡上了與她一般膚淺的增尾圭吾。於是在與祐一相約見面時,毫無歉疚地將祐一丟在一旁。或者出於虛榮,無論理由為何,我們勉強相信她是真心地喜歡增尾,所以也因著情感因素趨使,上了偶然巧遇的增尾的車。接著在被增尾趕下車後,因著驕傲,無法忍受被她撇在一旁的祐一救援,非但拒絕祐一的援手,還出口恐嚇。我不知道如果佳乃今天出口恐嚇的不是祐一,她會有什麼樣的下場。(自己一路徒步,因已夜深,沒有車子可以深出援手;或者因為行經所謂靈異路段,沒有車子敢載,最後累癱路旁?)然而祐一的成長歷程正好讓他根深蒂固地認定「沒有人會相信我」,他被佳乃的恐嚇嚇壞了,作出了所有他身邊的人都難以置信的反應。
嚴格說起來,增尾圭吾在整本書只是個小配角,然而其所扮演的,那種膚淺,以及(以增尾的朋友鶴田的語言來說,)缺少『人的味道』的角色,卻令我印象深刻。
的確佳乃不是他殺的,然而佳乃的死與他不無關聯,然而他在洗刷冤屈後,毫無歉疚之感,甚至將此經歷當成其與朋友相聚時炫耀與笑鬧的對象。更令人不敢置信的,他的朋友們竟然也毫無感覺地與他一同取笑著這件事。似乎惟一稍微有感覺的,就是鶴田。「看到佳乃的父親在雪中抱住增尾的腿,我似乎生平第一次嗅到了人的味道,…看電影,我看過太多人哭泣、悲傷、憤怒、增恨的模樣了,可是那個時候,我頭一次感覺到人的感情有味道。」所以即使看見比起增尾比佳乃的父親佳男還要高大壯碩,即使覺得佳男贏不了,「不管是他們對決的那個時候,還是兩個人以後的人生,贏的都一定是增尾吧。可是,我想我還是希望佳乃的父親對增尾反駁些什麼。我不希望他就這樣默默地輸了。」我想,鶴田希望看到的,或者是這些他在其中從未嗅到人的味道的朋友們,能夠稍微也認識一點「人的感情是有味道的。」
當佳男問鶴田有沒有「珍惜的人」,「只要想到他幸福的模樣,自己也會跟著高興的對象。」這裡有一段話,「現在這個社會上,連珍惜的對象都沒有的人太多了。沒有珍惜對象的人,自以為什麼都辦得到。因為沒有可以失去的事物,自以為這樣就變強了。既沒有可以失去的事物,也沒有想要的事物。可能是因為如此,才會自以為是個逍遙自在的人,用瞧不起的眼神去看那些患得患失、忽喜忽憂的人。」
「沒有可以失去的事物,也沒有想要的事物」,看起來很像孔子所說的「無欲則剛」,其無羈絆與豪邁應當是很令人羨慕的,但吉田修一卻發現,這些人的「逍遙自在」,卻是在一個自以為是而渺視他人的範圍。這些自以為逍遙自在的人,他們的眼光是狹小的,小到一個地步只看見自己,即使看似與朋友一同歡聚,實則眼中仍然只有自己。他們不懂得愛,也感受不到身邊人的愛,被許多的物質餵飽了,卻遺忘了空虛至極的靈魂,任其腐朽發臭。說他們是活著,其實不過行屍走肉罷了。
與之相對的,清水祐一卻以一種令人心疼的方式在為他所愛的人著想。為了減少母親拋棄他的罪咎感,他即使一點不想向母親要錢,卻情願成為一個壓榨母親的兒子。在從小看著祐一長大的外婆心目中,「比起向母親要錢這件事,祐一因為某些理由不小心殺了人還要更現實多了。」然而,曾將他拋棄在渡輪廠的母親,卻一點都不認識自己的孩子。祐一向母親要錢的舉動成功地減少了母親的罪惡感,甚至讓母親開始憎恨他。他情願將他所愛之人的心理負擔將至最低,甚至被誤會也無所謂。
面對光代,祐一也是一樣的想法吧。他彷彿預見:如果自己被關,或者被執行死刑,光代剩下的日子要背負著與殺人犯一同逃亡的罪名,擔負周圍質疑的眼光,以及她思念起祐一時可能產生的心痛如絞。於是利用行動、利用審判時的自白,讓社會大眾,甚至連光代都相信,是他在利用著光代,脅迫著光代與他一同逃亡的。
書籍簡介中提及,這本書「赤裸裸地揭露現代人疏離無比的人際關係,以及無可救藥的孤獨」。「我只不過想要幸福罷了」是祐一,也是光代的心聲。想要幸福的,又豈止他們呢?在書中,奮力地活著的每一個人,誰不是想要幸福呢?走在街頭,汲汲營營的每一個行人,誰不渴望幸福呢?祐一情願背負著他所深愛之人的誤解,孤伶伶地面對他即將面對的懲治,然而我相信,愛他關心他的外婆、舅舅,仍會繼續地為他付出。祐一其實不像他感覺的那樣孤單。在我們身邊,為我們默默付出的、我們願意為其默默付出的對象,也仍然存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