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鬧劇底下


說起來,這本書華文版出版一年以來,在網路上已經沸沸揚揚不少篇文章,都是各顯神通提出每個人從書中觀察到的證據,來回應東野圭吾關於「兇手到底是誰」的挑戰。 只是我從開始翻開這本書,知道故事的背景(關於情人與好友的背叛),就一直在思考其中的「人性」。
所以,解謎,就先放一邊吧。

另外,因為這裡所謂人性的探討,必然牽涉到兇手的動機,因此可能有爆雷的嫌疑,還是得忠告:推理小說是一種絕不適合先看/先知道結局的文類,一旦預先知道了,所有解謎的樂趣都會受到干擾,所以,如果還沒有讀過東野圭吾的《誰殺了她》一書,還是先去讀完再回來看本篇吧。

 

 

在故事的一開頭,從被害者的視角,我們知道了故事的梗概(但當然,有些轉折還是被隱藏了,等著後面偵探來挖出真相)。

在那裡,我們看見和泉園子與佃潤一相遇到相戀的故事。
接著是和泉園子與她唯一的知心朋友弓場佳世子間的故事。
然後,就是殘酷的背叛故事了。


故事繼續進行,一面讀,一直困擾我的點是:明明是遭到背叛的被害者,為什麼還要被背叛者殺害呢?

照常理來講,遭受背叛者憤而殺死背叛她的情人與朋友,應該更合理吧。

不過,「出人意表」好像一直是東野圭吾的創作宗旨,而且,我的疑問也在故事進行接近結尾時有了合理的解釋。

 

那麼,我們就開始爆雷吧。(雖然可以先從不用爆雷的地方,討論另一個人,但我更有興趣的還是現在要談的這一個點)

在故事末了,我們知道了開頭交待背景梗概時所隱藏的一個片段(當然我指的並非兇手帶著殺人意圖出場之後的事),就是關於動機。

在獲知被背叛之後,和泉園子有個墮落人性的直覺反應:向著她摯愛的情人掀了她知心好友的底牌。

老實說,比起好朋友搶情人的戲碼,我覺得跟情人爆朋友見不得光的料這件事,其實更可怕


即使照書中所見,園子的情人似乎是在見到弓場佳世子的第一面就被她的外表吸引住了,被外表迷惑也好,被內涵吸引也罷,基本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多少還是有點身不由己的成分。
相對的,向人宣揚自己朋友不為人知也不願人知的過去,多少說出這麼多年來你內心深處是用什麼樣的眼光在看待朋友,朋友的一個失敗,一個較為晦澀的生命經歷,在緊要關頭,是會被你出賣的。


所以,園子之所以會被殺,除了她威脅到好朋友和前任情人的幸福之外,其中殺機來源,被朋友出賣的心寒這部分的心裡成分,我想是不容小覷的。(我好像明白的透露出了我覺得兇手是誰,不過這個推測當然不是僅僅根據動機)

 

另一個引起我注意的點,是受害者的哥哥和泉康正在發現妹妹死因不單純後的反應—湮滅證據。


其實很容易理解,身為執法者,知道法律在懲戒加害者上的有限。因此在氣惱兇手殺死自己心愛的妹妹時,一心只想手刃兇手。所以康正儘可能的消除了所有可能導向他殺的線索。然而康正畢竟不是偵辦刑事案件的專家,更非犯罪專家,尤其他的對手又是獵犬般的加賀恭一郎,因此他不但將許多疑點留給加賀恭一郎,也加重了自己的嫌疑。


當加賀恭一郎並未落入康正所設的迷局,仍然循著有限的蛛絲馬跡一步步逼進真相時,康正的立場恐怕就有些動搖了。

雖然原本就是不惜犯下重罪也要為妹妹報仇,當加賀恭一郎的執著與敏銳逼進,他的復仇意志逐漸轉成一種頑固。


在和泉康正心目中,最重要的究竟是真相還是報仇呢?

從加賀恭一郎所敘述,和泉康正雖然不是專辦刑案的警察,即使面對的是一般的交通事件,仍執著於挖掘出真相。

如此,我想在康正心中,雖然有報仇的意念,找出真相的執著,或者更為強烈。
然而,他還是拒絕與加賀合作。

這是為什麼,我會覺得,到後來,康正也許只是因為決定了一件事,想要堅持到底,並非這件事本身有什麼崇高的信念,而是意圖被識破之後,反而有種不甘心,想反抗到底的心態吧。

 

 

其實看到後來,在思考兇手到底是誰時,我反而覺得:這故事進行到末了,根本是場鬧劇。

真的有這樣的巧合嗎?

兩個人都下定決心要將和泉園子置於死地(沒有因背叛的愧疚而去體認園子出言威脅背後的哀傷),都在同一天採取行動(這種默契還真是證實兩人果然是天造地設的一對?),然後在發現彼此的詭計,又因發現園子所寫的信,而似乎兩人都決定放手後,卻是其中一人先離開讓另一人收拾現場(如果是我,作了一個好大好可怕的決心之後,又決定放棄,並且所愛的另一半也還在身邊時,還是會希望兩人一同收拾,並且彼此陪伴著一同離場吧),接著又是白天一起回到屋子,發現(當然兇手方面是早就知道)園子確實死亡後,沒作任何處理就再度離開現場。還可以放心地認為警方(及另一半)會相信園子是自殺……

誰來告訴我,這不是場鬧劇是什麼?

簡直到可以拍搞笑片的水準了吧!?

 

 

結果,我在臉書上說「難得看完一本推理小說,我想到的不是批評其中的邏輯瑕疵,而是思考其中探討的人性」,最後還是忍不住批評了其中覺得不合理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