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給人的,就必有給你的


聖經路加福音六章38節「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用十足的量器,連搖帶按,上尖下流的倒在你們懷裏
這話對基督徒而言,是一個神聖、奇妙的原則,甚至也是難以理解的。台灣福音書房的《初信造就(中冊)》中,就曾提到「基督徒理財的方法乃是給。」

原以為這些「愈給,就愈有」的原則,僅適用於基督徒,從《給予》一書中所舉的例子卻大開我們的眼界:原來,「給予」這件事,可以不代表爛好人,「給予者」也不一定非得要有神蹟奇事的助力才能成功。甚至,「給予」某種層面成了成功的必要條件。

作者在開頭,從普世價值出發:擅於給予的人,看起來最容易失敗。給予者扶別人一把,卻犧牲了自己成功的機會。甚至舉出一個又一個的例子,證實給予者在公司的貢獻最少,在學校成績最差⋯⋯。真是讓人癟氣,既然如此,又何必特地用一本書來跟我們說「給予」的下場呢?

然而,這或者就是作者的高明之處,接著,隨之而來娓娓道來的故事,提醒了我們:你以為給予者只是這樣嗎?看起來很失敗,但他真的永遠失敗嗎?接著,一則則案例就讓我們看見:雖然成就金字塔底層多是給予者,社會上最成功的人也是給予者。

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美國總統林肯的例子。從開頭參選州議會時連番失利,到競選參議員時將自己的選票雙手奉上給競爭對手⋯⋯。分析他行為背後的動機:他考量的是全體國民的利益,而非自己的利益。

因為這樣著眼於國家的利益,連他當選總統,都挑選「比他名氣大、學歷好、政治經驗豐富」的內閣成員,不在乎自己鋒芒會被遮蓋,甚至邀請政敵入閣,使這些對手終究「見證了林肯願意為他人、為祖國頁獻多少」。另一方面,在後面幾章,作者描述給予者可能面臨的危機時,再度引用了林肯的例子。給予者可能不小心變成爛好人,成為他人的墊腳石,於是作者提醒:給予者需要有「寬容版的『以牙還牙』」,作一個彈性的給予者。

林肯在信任與寬大之餘,必要時仍會要求回報。我想這也像聖經中所說,我們要純真像鴿子,但一面也需要靈巧如蛇。

以往,給予給我們的印象可能是傻,可能是吃虧,作者藉著一個個實例故事與分析,帶我們看見了給予所帶來的社會價值與美麗。同時,作者在第一章也提醒了「如果你把給予當作成功的手段,本書法則在你身上可能不會見效。」真正美好的給予,並非只為了成功,而是真實考慮到如何幫助他人,什麼真正對他人,甚至對整個社會國家有益。

我想起伊坂幸太郎的《魔王》中,有個虛構的犬養首相,非常有能力,也很有群眾說服力,當中有段敘述「之前選舉的時候,犬養所屬的政黨增加了好多席次,但卻不見黨員面露喜色。⋯⋯他們說只要想到當選後對政府有應盡的責任,就沒辦法開心地慶祝。」
雖然伊坂幸太郎在書中藉由這位政治人物所要探討的,並不是這麼正面的東西,然而若是政治人物在當選後想到的是對選民的責任,這或者也是現今台灣人民所羨慕的。

也令我想起英國文學家君格瓦特爾的歷史名劇《林肯》中,當林肯被共和黨推薦為候選總統候選人時,該黨告訴他說,因為民主黨內部分裂,所以林肯一定會當選。林肯聽到這個消息後,沉默許久才答應被提名,然後他等到獨自一人時,沒有陶醉在篤定當選的喜悅中,反而嚴肅地跪在美國地圖前面祈禱,希望他能夠帶領國家走過危機。

《給予》一書中,雖然似乎在強調給予帶來的附加價值—成功,但更強調的,是給予所帶來的影響力,是為團體所帶來,穩定而持久的力量。

大學及研究所時代,有一些學校學長姊畢業後,成家就在校園周邊,時常邀請我們這些學生們到家裡吃飯,聽我們講話,在各種人生、課業、生活的疑難雜症上給予協助。寫「學長姊」似乎很不起眼,其實他們在社會上多是相當卓越成功的,不少是在所屬機關擔任主管職。他們要尋求更上一層樓,或許應當花時間在自己的事業上,甚至花精力去討好上級,而不是付出在我們這些誰知道能不能成功,少不更事的小毛頭身上。然而因著他們的付出,我們也學會了給予,認識照顧他人是何等美好的事,並成為樂意施予的人。

如同書中所強調「給予」的價值其實是遠超利害遠超成功的生命意義,作者最後說了「如果我們能一點一滴朝給予者的典範邁進,或許就能讓醒著的時光增添卓越不凡的成就,為生命舖築意義,造就持久深遠的影響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