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裡,創世記中,神在前六天造了天地間的一切,第六天造了人以後,第七天,神休息了。
舊約中多次提及並強調「向耶和華你神守安息日」、「你們務要守我的安息日」
甚至到了新約,主耶穌也直說「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神原來是非常看重「休息」這件事的。
在《像芬蘭這樣教》當中,提及了在芬蘭的老師「每天工作不超過六小時,其中還包括一、兩個小時的備課時間;下午兩點離開學校的時候,把工作留在學校,絕不帶回家。」甚至「老師和學生每個小時都有十五分鐘的休息時間。」
作者將芬蘭與美國作了比較,
回頭查看自己居住的島嶼,在台灣工作,休息也總被領會為懶惰。近來有一回,外子生了病,因為連站立都很艱難,連請了好幾天假,結果被上司責備「工作態度不佳」,並告知「我今天也感冒,請了一小時的假去看病,接著就回來上班。」言外之意「好好學習這種敬業精神,不要生個病就請那麼多假。」
非常贊同作者所寫「我不覺得每天重新充電是自私的行為,反倒是持續工作,直到壓力過大、焦慮不已、無法用心照顧學生,那才叫真正的自私。」
當雇主僅以「工作時數」而非「績效」來衡量員工的表現,員工專注的,大概就只會是上班早點打卡、下班晚點打卡,而非工作內容。
曾遇過特地向上司報告「我早上工作時間較長,午餐時間都過了半小時才完成早上的進度,但沒關係,我中午不用多休息,下午可以跟大家同時開工。」卻總在工作時,擅自省略重要步驟,做出的成果相當崩壞的員工。
我想,書中提及的原則,雖然主要強調孩童教育,原則其實仍可通用於世間太多事。
整體看來,芬蘭教育成功的原因,在於他們看重「心」,看重每一個個體。
不單是學生的心被照顧到,也照顧了教師們的心。
表面上,提供充分的休息時間使得讓教師和學生們的身心愉快,事實上,因著充分的休憩,放鬆過的大腦,也在需要專注時更能表現優良。
「放學後,讓身心重新充電」也看重了教師作為一個人的尊嚴。作為老師,身心平衡了,也才能以最健康的態度提供孩子完善的教導。
此外,對於教師而言,孤軍奮戰其實是一件相當殘忍的事,芬蘭的校園,藉著組織學生福利團隊,讓教師知道無論面對什麼狀況,自己所擁有的強大後援。將這原則應用在各行各業,甚或在家庭中,如果老闆、員工,或在家中帶孩子的母親(如我),心裡清楚「無論發生什麼狀況,有人支持著我,作我的後援。」即使面臨的是巨大的壓力,也能舉重若輕。
我們不斷接受各類灌輸,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事莫過於追求成功。然而這書提醒我們「這樣的想法大大削弱了人們感受幸福的能力,同時也減弱了孩子的幸福感。」
建立團體共識感看起來是為了讓教師帶領、教導學生的方便,其實也提供了每個人需要歸屬感的心一個可以放心的所在。
以「心的滿足、安適」為重要標的,後續就能從一個愉快、喜悅的心為出發點,去創造更高成就。這或許就是芬蘭教育成功的核心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