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3日 星期四

在寂靜中聆聽神──讀《聆聽寂靜》


午後,躺臥床上陪伴女兒午睡。醒轉之際,女兒還在酣眠。除了窗外偶爾的汽機車駛過,以及細微的空調運轉聲,空間是寂靜的。心底浮起一絲小小的欲望—渴想著坐進一家舒適的店,吃口美味的甜食,搭著相配的飲料,閱讀。

屬於自己的時間,是照顧幼兒的母親難得的奢侈品。

作者厄凌・卡格則寫道:寂靜是新的奢侈品,比其他奢侈品更珍貴獨特,也更歷久不衰。

他所謂的寂靜,是屬於午後陽光的那份靜謐,亦或孩子熟睡後空間中的寧靜?
此類的寂靜,真有那麼奢侈?

書中提到一項由維吉尼亞大學和哈佛大學共同進行的研究:受試者於房內獨處六到十五分鐘,期間不能聽音樂、不能看書、不能寫字,當然也不能滑手機,只能與自己的思緒獨處。

只有六到十五分鐘,聽起來很容易。

想起月子期間,我的房內有電視機、有手機,也有好幾本書。

我可以看書、看電視,甚至可以滑手機,但我甚至無法忍受那樣的獨處,房間猶如囚籠,置身其中的我,惶惶然不知所措。

而我甚至不是真正獨處,寶寶在房內或哭或睡陪著我,時而還有護士來幫我及寶寶量體溫、測血壓,詢問身體狀況,有阿姨每日定時送來月子餐⋯⋯。

但,那畢竟長達一個月。
六到十五分鐘,有那麼困難嗎?

據說,研究結果顯示:有將近一半的受試者寧可接受電擊,以減少枯坐室內的時間。

我回想坐月子這件事令我難以忍受的原因:平日在家裡,我永遠是「有事做」的狀態—掃地、拖地、洗衣、晾衣、洗菜、煮飯⋯⋯。如同厄凌・卡格在書中所述—處在「自動駕駛」狀態。

無所事事並不簡單,周圍安安靜靜,沒什麼事發生,而你獨自一人。

觀察年僅一歲的女兒,大概也可以感受到「無所事事」的艱難。

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似乎也無法忍受一分鐘不做任何事。女兒總是從房間這頭跑到那頭,拿起一個布偶,爬上椅子又爬下,再從那頭跑回來,爬到我身上,觸碰我書桌上的所有大小物件。偶爾難得的靜下來了,手中也多半拿著什麼在把玩著。

所以,厄凌・卡格要談的,並非僅是外在的寂靜。他更多想傳達的,是內在寂靜的珍貴。是「與自己的思緒獨處」的能力。

如今社群媒體的發達,也讓我們更毋需練習與自己的思緒獨處,無需體會內在的寂靜。大量的分享與按讚,成了另類的喧囂,缺乏寂靜的我們,在線上的眾聲喧嘩中,倍感孤寂。引用哲學家海德格的話「親近卻仍然遙不可及。

書中提到另一種奢侈--「讓人找不到你」。人有需要時,隨時都能找到你,是現代科技帶來的便利,卻也成了寂靜消失的原因。

聖經列王紀上十九章,先知以利亞受到耶洗別威嚇而逃跑。沮喪中,見有烈風大作,崩山碎石,風後有地震。然而,無論是烈風或地震,耶和華神皆不在其中。直到火後微小柔細的聲音,神在微小柔細的聲音中向他說話。

若是沒能給自己一點寂靜的空間與時間,神也難以向我們說話。

那個寂靜,是創世記十八章,天使離去以後,繼續站在神面前的亞伯拉罕所享受的時光,是讓神可以向我們更多啟示祂自己的機會,是我們在喧囂中一再錯過的重要時刻。

厄凌・卡格提及寂靜就在我們的深處,因此可以無所不在、無時不在。
也許其實,要獲得這個「奢侈品」沒那麼困難,只要轉向我們的最深處—我們人的靈裡。來到深處,我們能觸碰寶貴的神自己,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我們便能與宇宙間最寶貴的那一位對話。

真正需要聆聽的寂靜,是神的說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