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8日 星期五

以全球的眼光看待每一段場景、每一個決定──讀《人類世的誕生》

《人類世的誕生》

2020年,當全球被疫情擄獲,各大城市紛紛陷入休眠狀態,台灣恍若處在平行世界,人員器械如常運轉。

或許因著上天的公平與幽默,當2021年全球終於因著疫苗,正逐漸步回正軌之際,新冠肺炎卻來了個回馬槍,將台灣人殺得措手不及,一週內進入防疫三級警戒,每日三、四百名確診者。儘管尚未封城,也已令人人焦慮自危。與此同時,我們還面臨著缺水乾旱的梅雨季、日漸窘迫的電量,以及對政府糾錯嘲諷毫不留情,彷若自己來定會做得更好的,網路時代新興的眾多評論者。

我們所面臨的,除了不知是天災還是人禍的傳染病,還有氣候的變遷、愈來愈常見的極端天氣⋯⋯,這些人類長久以來的行為帶進的後果。

長期探討評估著全球林林總總變遷的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me, IGBP)於2000年舉辦的一場小型研討會上,曾因研究臭氧層破洞的大氣化學成分而獲諾貝爾獎的荷蘭大氣化學家—保羅.克魯琛(Paul Crutzen)在一種類似「這世界已經全然不一樣了,我們還自以為仍留在(地質年代)全新世嗎?」的焦躁中,近乎意氣用事地提出了「人類世」(The Anthropocene)一詞,引發了學界的喧騰。Anthropocene乃是由anthropo(人類)和地質學新生代(Cenozoic)年代單位所組成,用以強調人類對地球狀態的重大影響。

地質年代表的建立,主要依據地層岩石中所埋藏的線索。

長久以來,人類活動造就了地球整體系統的急遽轉變,使之全然迥異於人類出現以前的世界。除了全球碳循環被擾亂,地球系統的物理與化學性質並因此被扭轉,導致地表溫度上升、海洋酸化與生物圈變化。無數的變遷中,部分轉變也被儲存在地質紀錄中,如冰芯與海底沉積物。

我總以為人類對地球環境造成重大改變,始於十八世紀的工業化。然而學者研究發現,在地質年代第四紀所橫跨的兩百六十萬年間,約有五十次的冰期與間冰期交替,期間大型動物群的數量始終龐大,直到最後五萬年,智人出現,大型動物群於焉開始大量滅絕。幾乎所有具紀錄的大型動物驟減,都與智人的擴張高度相關。在人類第一次的能源革命—進入農耕生活以前,人類就已從任憑大自然擺布,一步步開始形塑環境。

進入農耕生活以後,人類對環境造成的衝擊更以指數規模急遽成長。農人將森林或草原轉變成農田或牧場。植被的轉變,使大量的二氧化碳向大氣層釋放,而水稻或牛、羊等反芻動物會產出甲烷,二氧化碳與甲烷這兩種強大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極可能使整個地球系統脫離了過去數十億年來,冰期與間冰期交替的氣候變遷趨勢,推遲了下一次冰河時期的到來。

1492年哥倫布抵達美洲後,帶進了傳染病,造成了約五千萬人的喪生,遍及整座大陸的許多農田因而荒廢,廣大的土地逐漸回到森林狀態。於是自1520年起,二氧化碳濃度開始下滑,到1570年以後急速下降,於1610年達到最低點。

之後是化石燃料的使用與工業革命的發生,因而出現了我們今日所熟悉的,工業產生的污染。人類活動造成最廣布全球的影響,則是新型非自然生成的化學氣體。從氟氯碳化物、氫氟碳 化物,到六氟化硫,一旦發現這些物質的負面影響,該氣體濃度就會在禁止使用或嚴格限量下開始降低。這些過程都在南極冰芯中留下了紀錄。在1963年的《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Partial Test Ban Treaty)以前,核武測試產生的輻射落塵在湖泊與海洋沉積物、冰芯、樹輪、洞穴鐘乳石中,也都留下了鮮明的地質紀錄。

儘管「人類世」的誕生年份尚未有公認確切的答案。《人類世的誕生》一書中,學者在考量了分布全球的地質沉積物及諸多相關佐證以後,為「人類世」的年份下了定義—自1610年啟始的地質時期單位。

我們的生活會否因正視了「人類的行為確實對整個地球造成了重大影響」的事實,有什麼轉變?我們的未來,又將因至今仍在持續進行的,人類行為對地球的影響,走向何方?對此,這書並不悲觀。作者提及「我們並非必然走向一片寒涼荒蕪的未來。智人已經破除了其他動物都曾面臨的重大問題,⋯⋯全球人類長期主動轉換成小型家庭生活的決定,就代表我們與其他動物相當不同。我們並非生長在地球培養皿中的細菌。我們並非不斷地成長再成長,直到食物或其他有限資源耗盡,直到全球人類一夕崩潰。

然而終究,天候、傳染病、能源缺乏等問題,依然不止歇地,不住提醒我們—我們的每一個隨手、無所謂、理所當然,都足以對生活於其上的這顆星球造成重大影響,至少,是構成那重大影響的其中一個元素,如同納粹殺人機器的一個環節。或者接下來,在作每一決定之時,我們能否更有全球的眼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