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戲劇時,故事中的角色,左右著我們對扮演者的既定印象。
如同,對童話故事中王子與公主,我們也有著某些既定印象。
當王子、公主被搬到螢幕上由真人扮演,他們的人設,也無可避免會被觀眾套到演員身上。就算,理智上知道演員與被扮演者並非同一人,也會下意識地想像那些演員的人格特質,與那些角色相似。
若是繪本中,我們所見到的王子公主,還有其他角色,也不過是被迫演出作者設定的劇情呢?
《愛情躍然紙上》從這觀點出發:繪本中的王子扮演者,對自己被設定的劇情、台詞、動作,對日復一日被困紙上感到不耐而渴望逃脫。這名「王子」感到煩躁「我困在書中虛耗時光,無法逃脫,而她(觀賞繪本的蒂萊拉)卻恨不得永遠待在故事裡。」童話故事繪本變作圍城,城內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
故事的主角是兩名對現況不滿的青少年:蒂萊拉和奧利弗。
同樣對現實不滿,卻是身處兩種迥然不同的境遇--你我存在的現實世界,和,書中的世界。
現實世界裡的蒂萊拉,在家中遭遇父親的離去,在校園面對同學的排擠。然而其實,她還擁有真心關懷她,認真為她付出的母親,有交心的好友珠爾絲。嚴格說起來,已經比一些在家中、在校園都苦無傾訴對象,深刻感受無人在乎的青少年幸運太多。
書中的奧利弗,面臨著漫無終點的人生,每回書本一打開,就得隨著讀者的翻頁,被迫上演設定好的劇情,親吻並不真心愛戀的對象。然而,當書頁闔上,他在城堡裡擁有尊敬他,可供他差遣的僕役們,(他還從起頭就住在城堡裡。許多人窮盡一生之力也不見得能換得在城堡裡住上一晚!)在日常擁有忠誠的摯友(儘管是狗的型態),也有許多友善、能商量問題的朋友們。
以一個憤世嫉俗的觀點看待,或許有人想大吼:你們的境遇已經比許多人好太多,在那裡唉聲嘆氣個屁!
不小心帶入了不當情緒,對不起。
無論如何,當一個幾乎不可能的情節發生:書中的他與現實裡的她,有日竟能彼此溝通,商量著該怎麼做才能在一起?顯然是個相當大的難題。
如果可以改寫你我置身的世界,你想要什麼樣的設定?
我們可能改寫結局嗎?
所謂的結局,究竟是什麼?
兩名身處彼此的異世界的青少年,為了達到心願--無論是離開自己的世界,抑或與心動的對象在一起,而費盡了苦心。過程中經歷了不少的情緒起落,或者也因此窺見了從前活在自己世界中未曾思索的盲點。
蒂萊拉聽見奧利弗以前,她難以告人的祕密僅是--她迷上了一個童話繪本;聽見奧利弗以後,那無法言說之事變得更沉重,即使能向人述說,也要冒著被視為瘋子的危險。
當蒂萊拉鼓起勇氣,試著向杜莎姆醫師說明自己所遇之事,醫師的反應,似是懷疑蒂萊拉在妄想,或是猜測她混淆了夢境與現實。這或者也是我們多數人會有的反應--我們認定不可能的事,就永遠不會發生。然而,當我們堅持不可能,便有可能與杜莎姆醫師一樣,繪本就在眼前發生巨大改變,我們卻看不見。若是敞開心去聆聽、理解,或許會發現曾以為的不可能,其實沒那麼匪夷所思。如同作者茱迪.皮考特正是不輕看女兒撒曼莎的靈感與創意,才得以生出《愛情躍然紙上》這樣有趣的故事設定。
最後提一點我個人覺得耐人尋味之處:我們,現實世界中的我們,所讀的故事,書名叫《愛情躍然紙上》很合理--蒂萊拉與奧利弗的愛情,確實能以「躍然紙上」形容。然而,蒂萊拉所讀,由潔莎敏.雅各斯撰寫的《愛情躍然紙上》書名卻令人費解。奧利弗與瑟拉菲瑪的愛情,與「躍然紙上」有何關聯?就算是英文書名“Between the lines”,也難以與奧利弗和瑟拉菲瑪的故事扯上關聯阿。那麼,只能想像,就算是蒂萊拉讀的《愛情躍然紙上》,也是為了她與奧利弗的相遇而設定?這想像會不會太浪漫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