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4日 星期五

歷史褒貶的懸念──《卑鄙的聖人曹操》試讀


或許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長久以來,我們心目中的曹操似乎總帶著奸詐的面貌、多疑的眼神、隨時可能發作的憤怒,太過根深蒂固,以致幾乎忘卻無論忠貞奸險,誰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一段童年。這位史上著名的梟雄,生於什麼樣的家庭、如何度過童年、如何與家人相處⋯⋯以往的我鮮少投以關注。如今藉著拜讀《卑鄙的聖人:曹操》終於窺見一二。

傳統儒家思想慣常將人兩極化為大聖或大惡,比如在《紅樓夢》第二回所見:堯、舜、禹、湯等自然被視為大仁,曹操則被列為蚩尤、共工、桀、紂之流,想當然爾是為大惡者。

據聞,原先的《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對於每個人的描寫其實一視同仁:曹操的引人讚賞、劉備不亞於曹操的奸險、諸葛亮的心狠手辣⋯⋯皆未曾漏失。至清初毛宗崗大筆一揮,曹操成了澈底的奸險小人,劉備成了神聖的完人,而諸葛亮則幾乎被神化。從此我們認識三國歷史,總不免嘆息:何以人人頌讚的蜀漢最早滅亡,大獲全勝者卻是那最為奸詐的曹魏,果真蒼天無眼。

如今我們活在假新聞充斥的時代,接收著大量真假難辨的資訊,望向歷史向我們所揭示的過去,又有多少褒貶能令我們信以為真?

又是什麼樣的心胸,會藉著改寫史料著作,調整後人對歷史人物的觀點,欲其與自己的好惡全然一致呢?

《卑鄙的聖人:曹操》顯在為曹操的惡名翻案,從試讀本所提供的內容看來,又難免感覺翻案過頭,連大棒一揮取人性命、將心儀女人瞞過世人耳目悉心收藏,都被美化為因對方出言太過所激,或者因情勢所逼不得已而為之。

歷史流傳下來的事跡,真偽已然不明,要寫成小說,自然得依各方人物的性情、發生背景,揣測猜想情節與細節。或者其實作者如此推測:「出身官宦之家的曹操,於嚴格的家教下長成,當不至如同市井無賴,為了搶女人而殺人」。如此,究竟試讀本還未揭示的,《卑鄙的聖人:曹操》後續故事又將作如何描述,著實令人期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